在一线|从家乡出发 回大山任教:一位95后乡村教师的“反哺”之路
【编者按】 在无数人的认知里,人生的路径似乎总有一条“标准答案”:走出大山,去往大城市,追求更广阔的天地,总有一些年轻人,他们选择了一条“逆向而行”的路——从家乡出发,最终又回到那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他们不是“失败者”的退守,而是带着新知识、新视野的“反哺者”,我们走近95后乡村教师李阳,听听他为何选择放弃城市的繁华,回到故乡的大山,成为一名“点灯人”。**
第一章:出发——走出大山的少年
李阳的童年,是在云雾缭绕的大山里度过的,他的家乡,坐落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偏远山村,群山是天然的屏障,也隔绝了外界的繁华,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是那条蜿蜒崎岖、泥泞湿滑的山路,和那条需要涉水才能到达对岸的小河。
“那时候上学,天不亮就得出发,打着手电筒走两个小时山路。”李阳的语气平静,但眼神里仍有一丝对往昔的感慨,他说,是村里那位头发花白、知识渊博的王老师,让他第一次知道了山外的世界,王老师不仅教他们读书写字,更在煤油灯下,给他们讲北京、上海的故事,讲宇宙的浩瀚。
“是王老师点燃了我对知识的渴望。”这句话,李阳记了一辈子,高考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大学,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临行前,全村人像过年一样热闹,父母拉着他的手,一遍遍叮嘱:“出去了,就别总惦记家里,好好读书,找个好工作,留在城里。”
那一刻,李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他正在走出那座困住祖辈几代人的大山,去拥抱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以为,这条“出发”的路,会一直通向更远的地方。
第二章:归途——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大学四年,李阳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新知识,他见识了城市的车水马龙,体验了互联网的便捷高效,也看到了城乡之间巨大的鸿沟,他看到许多和他一样从农村走出来的同学,毕业后纷纷选择留在一线城市,追求高薪和体面的生活。
他并非没有动摇,毕业季,一家知名教育机构的offer摆在他面前,薪水不菲,前景广阔,父母也通过电话反复劝他:“阳阳,留在城里吧,这里机会多,我们也能安心。”
每当夜深人静,李阳总会想起家乡的孩子们,他想起弟弟妹妹们发来的信息:“哥,我们学校的教室又漏雨了。”“哥,新来的老师只待了一个月就走了。”这些信息像一根根针,刺痛着他的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一次大学生返乡支教活动,当他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当他看到孩子们眼中那束和王老师当年一样的、对知识的纯粹渴望时,他心中那个被压抑已久的念头,变得无比清晰。
“大山里的孩子,同样有权利拥有更好的教育。”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改变他命运的王老师,他知道,城市需要他,但家乡,更需要他。
做出决定的那天,他没有告诉父母,只是默默地收拾好了行李,在给父母的信中,他写道:“爸,妈,我找到了比留在城里更重要的事,我想回去,像王老师当年点亮我一样,去点亮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这不是退路,是我心之所向的路。”
第三章:坚守——在“一线”的日日夜夜
回到家乡,李阳成了村小学唯一的年轻教师,学校条件简陋,只有三间瓦房,几张缺了腿的课桌椅,他既是语文老师,也是数学老师,还是体育老师和音乐老师。
他的“一线”,没有明亮的玻璃窗,只有清晨的薄雾和傍晚的炊烟;没有先进的投影仪,只有一块吱呀作响的黑板和几盒粉笔,但他带来的,是新的教学方法,他把城市里见闻的故事编成课文,用手机下载的科普视频给孩子们展示宇宙的奥秘,带着他们在操场上踢足球,教他们唱流行歌曲。
起初,很多家长不理解。“一个年轻人,能教好什么?”“读书有什么用,早点出去打工挣钱才是实在的。”面对质疑,李阳没有气馁,他挨家挨户家访,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家长们:“知识,是能让孩子走出大山,又能让他们回来的力量。”
他的坚持,慢慢融化了家长们心中的坚冰,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来上学,课堂上,一双双小眼睛亮晶晶地追随着他,那个曾经和他一样需要涉水过河的小女孩小梅,现在成了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她的梦想是“长大后,像李老师一样,回来教更多的孩子”。
“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李阳笑着说,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灿烂,他坦言,坚守并不容易,他会因为一个调皮的学生而彻夜难眠,会因为恶劣天气无法按时到校而心急如焚,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对城市的繁华产生一丝向往。
“但每当看到孩子们送我的画,听到他们奶声奶气地喊‘李老师好’,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他说,“我不是在牺牲,我是在收获,收获的是最纯粹的信任和最真挚的情感。”
第四章:希望——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群人
如今的李阳,已经在这所大山里的学校坚守了五年,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年,而是一位沉稳、坚定的乡村教育守望者,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了新的课桌椅和图书。
他的故事,也像一束光,照亮了更多人的心,一位曾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受他影响,也回到了村里,利用电商帮乡亲们卖山货;县里的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对偏远学校的投入,开始轮派年轻教师来此交流。
从家乡出发,又回到家乡,李阳的人生仿佛画了一个圈,但这个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他带着在外界汲取的养分,反哺生他养他的土地,让这片古老的大山,因为知识的注入,焕发出新的生机。
采访的最后,李阳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眼神坚定而温柔,他说:“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教育,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无论他们是选择走出大山,还是像我一样回来,只要他们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
从家乡出发,回大山任教,李阳的选择,或许不符合世俗对“成功”的定义,却闪耀着理想主义和人性的光辉,在无数个像李阳一样的“点灯人”的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山深处的未来,必将充满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