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县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祖国雄鸡版图的“鸡喙”之处,坐落着素有“长白第一县”美誉的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这里,雄浑的长白山巍然屹立,奔腾的鸭绿江蜿蜒而过,孕育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近年来,长白县立足自身优势,将“绿水青山”与“冰天雪地”都转化为发展的“金山银山”,通过精心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成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为本:绿色产业筑牢振兴根基
长白县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保护好这片“中华水塔”,是发展的前提,更是责任,为此,长白县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始终,让绿色成为产业最鲜明的底色。
-
生态种植,打造“长白名片”
- 蓝莓产业: 依托高寒山区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长白县大力发展蓝莓种植,从引进优良品种到推广标准化、有机化种植,蓝莓已从零星种植发展为规模化的“黄金果”,当地企业深加工蓝莓果酒、果干、果酱等高附加值产品,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更打造了“长白山蓝莓”这一区域公共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 林下经济: 充分利用广袤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人参、细辛、五味子等道地中药材种植,以及山野菜、食用菌的采集与人工培育,这种“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林下经济模式,既保护了森林生态,又让“靠山吃山”的传统智慧焕发了新生,为农民开辟了“林下淘金”的新路径。
-
生态养殖,提升产品附加值
- 冷水渔业: 鸭绿江、图们江的冷水域,是发展生态渔业的天然宝库,长白县重点发展冷水鱼养殖,特别是虹鳟、金鳟等高价值鱼种,通过打造“长白冷水鱼”品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不仅提升了水产品的品质和价格,还结合朝鲜族饮食文化,开发出冷水鱼料理等特色餐饮,实现了“养殖+餐饮+文旅”的融合发展。
文化为魂:特色产业彰显民族风情
长白县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当地巧妙地将民族文化融入产业发展,让特色产品有了“故事”和“灵魂”。
-
“非遗+产业”,让传统技艺“活”起来
- 长白县积极保护和传承朝鲜族农乐舞、长鼓舞、象帽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鼓励将这些艺术形式融入乡村旅游和节庆活动中,游客在体验“辣白菜”、“打糕”等传统美食制作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实现了文化体验与产品消费的完美结合。
- 朝鲜族刺绣、剪纸等手工艺品,也通过电商平台和旅游文创产品走向市场,成为传播长白文化、增加村民收入的新亮点。
-
“节庆+旅游”,让民俗风情“火”起来
举办“长白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节”、“长白山雪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以节为媒,聚势赋能,这些活动不仅集中展示了朝鲜族的歌舞、饮食、服饰文化,还结合长白县冬季冰雪资源,推出了雪地摩托、冰钓、雾凇观赏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让“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产业的全面繁荣。
创新为翼: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在数字经济时代,长白县积极拥抱变化,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为传统特色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
电商直播,打通农产品“出山路”
针对以往优质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长白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建设电商服务中心、培育本土网红主播、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长白县的蓝莓制品、有机大米、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一根根网线,直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直播带货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实时展示了长白县的生态环境和产品生产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
-
品牌塑造,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长白县从过去单纯卖原料,转向如今全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通过统一包装设计、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讲好品牌故事,提升了“长白山”系列产品的辨识度和美誉度,品牌化战略使得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收益也随之增加。
展望未来: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长白县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能够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展望未来,长白县将继续深化产业融合,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进一步整合生态、文化、冰雪资源,打造集观光、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目的地,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消费起来”。
-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品种培育、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确保农民能够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并分享更多增值收益,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从绿水青山间的金色蓝莓,到冰雪世界里的火热文旅,长白县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将一个个特色产业转化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长白第一县”的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