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第八届进博会丨国家能源局:截至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
核心数据:
- 事件: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期间,国家能源局发布重磅数据。
- 数据点: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即100吉瓦,GW)。
- 意义: 这是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核心解读:这1亿千瓦意味着什么?
“1亿千瓦”这个数字非常直观,但背后蕴含的意义更为深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从“0”到“1亿”的跨越:历史性突破
- 增长速度惊人: 中国的新型储能产业在近几年呈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2025年底,这一数字约为4300万千瓦,这意味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2025年前三季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长了一倍以上,这种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彰显了中国推动能源转型的决心和执行力。
- 里程碑意义: 1亿千瓦(100GW)是一个象征性的关口,标志着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已经从早期的示范项目阶段,正式迈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新型储能” vs. “传统储能”:定义与内涵
新闻中特别强调了“新型储能”,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储能”有何不同?
- 传统储能: 主要指抽水蓄能,它利用地势高低差,在用电低谷时抽水到上水库,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技术成熟、容量大,但受地理条件限制大、建设周期长。
- 新型储能: 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功率和能量形式为特征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
- 电化学储能: 如锂离子电池储能(目前绝对主力)、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
- 机械储能(除抽水蓄能外): 如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
- 电磁储能: 如超级电容器储能。
- 其他储能: 如氢储能等。
这次公布的数据重点在于反应更灵活、部署更便捷的新型技术,尤其是锂电储能。
为什么是现在?驱动因素分析
新型储能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政策强力驱动: 国家“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但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大规模并网会对电网造成巨大冲击,储能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钥匙,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 技术成本下降: 过去十年,锂电池成本下降了超过80%,使得储能的经济性大幅提升,投资回报周期缩短,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形成了“政策-市场-技术”的正向循环。
- 市场需求迫切: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激增,电网对“调峰、调频、备用容量”的需求日益迫切,新型储能响应速度快、配置灵活,能够有效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消纳能力。
- 商业模式成熟: 除了传统的“新能源配储”模式,独立储能电站、共享储能、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等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为行业盈利提供了更多途径。
深层影响:对能源格局和产业生态的改变
1亿千瓦的新型储能,正在深刻地改变中国的能源版图。
对电力系统的重塑:从“源随荷动”到“源荷互动”
- 传统模式: 发电(源)跟随用电(荷)的变化而调整,电网是单向输送的通道。
- 新型储能带来的变革: 储能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可以在用电低谷(如午间光伏大发、夜间风电大发)充电,在用电高峰或电网紧急情况下放电,这使得电力系统具备了“时空平移”的能力,让原本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变得“可预测、可控制、可调度”,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
对产业链的拉动:一条万亿级的赛道
1亿千瓦的装机量背后,是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 上游: 锂、钠、钒等原材料,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
- 中游: 电芯制造、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系统集成与安装。
- 下游: 电力系统运营商、新能源电站开发商、工商业及户用用户、各类储能服务商。
这个里程碑式的数据,直接利好整个产业链,从上游资源到下游应用,都将迎来持续的增长机遇。
对能源安全的贡献: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大规模发展储能,尤其是以锂电、钠电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有助于平抑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增强国内能源系统的韧性和自主性,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
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路依然充满挑战。
未来展望:
- 规模持续扩大: 预计未来几年,新型储能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0年,装机规模有望达到数百甚至上千吉瓦。
- 技术多元化发展: 除了锂电,安全性更高、寿命更长的液流电池,资源更丰富的钠离子电池,以及长时储能的压缩空气、氢储能等技术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 市场机制完善: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储能的价值(如容量电价、辅助服务市场等)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其商业模式将更加稳健。
面临的挑战:
- 经济性瓶颈: 尽管成本下降,但储能的初始投资依然高昂,其盈利模式在一些地区仍不清晰,过度依赖政策补贴。
- 标准与安全问题: 储电站的消防安全、电池全生命周期回收利用、并网技术标准等体系仍在完善中,需要行业共同努力。
- 电网适配性: 如何让大规模、分布式的储能更好地与电网协同,实现智能调度,是未来需要攻克的难题。
截至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是中国能源转型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标志着中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这条新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坚定决心,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在庆祝成就的同时,行业也需正视挑战,在技术、市场和机制上持续创新,方能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