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协调发展全国“一盘棋”——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二
开篇:一盘棋的格局与深意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不能没有“全国一盘棋”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协调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正是激活这盘大棋的关键手。
它聚焦的,是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它追求的,是补齐短板、缩小差距,让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更加可持续,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城市群落到广袤乡村,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民生,一场以“协调”为笔,以“高质量”为墨的宏大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区域协调:从“单兵突进”到“集团作战”
过去,资源与要素“一江春水向东流”,造成了区域发展的巨大落差,协调发展正致力于扭转这一局面,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
观察点一:长三角的“一体化”实践。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曾经阻隔三地的“断头路”被打通,统一的环保标准、互认的资质资格正在成为常态,一家在上海青浦注册的公司,可以无缝对接江苏吴江的供应链,并招聘浙江嘉善的人才,这不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让资本、技术、人才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优化配置,实现了“1+1+1>3”的聚合效应。
-
观察点二:粤港澳大湾区的“软硬联通”。 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是“硬联通”的典范;而“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等政策的落地,则是“软联通”的突破,大湾区正通过打破行政和制度壁垒,将“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差异转化为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和世界级城市群。
-
观察点三:中西部崛起的“新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定位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里不再仅仅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后方”,而是依托“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成为内陆开放的前沿,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压舱石”更加稳固。
城乡协调:从“二元割裂”到“融合发展”
协调发展的难点在乡村,潜力也在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 观察点:浙江的“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 走进浙江安吉的鲁家村,小火车串联起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村民变股东,田园变景区,这正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出的硕果,协调发展在这里意味着: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路、5G网络、物流快递直达村户;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医共体让村民享有与城市相近的教育医疗资源;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数字化治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城乡之间从过去的“汲取”关系,转变为如今的“互补”“共荣”关系。
经济社会协调:从“一条腿长”到“比翼齐飞”
高质量发展,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协调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
- 观察点:保障性住房与“一老一小”民生工程。 在各大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正在加速,让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社区养老驿站和普惠托育点的普及,正着力解决“一老一小”的民生难题,这些投入或许不能直接拉动GDP增速,但它们稳住了社会预期,提升了民生福祉,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注入了长期的人力资本活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再是“跷跷板”,而是“双轮驱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筑牢发展的“根”与“魂”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由物质生产力决定,也取决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
- 观察点: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对中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到“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让盛唐气象可触可感,再到各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出圈”……协调发展的理念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定了国民的文化自信。
协调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下好全国“一盘棋”,非一日之功,协调发展,意味着要打破行政壁垒、利益藩篱,需要巨大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它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平均主义,而是“锻长补短”式的整体优化。
从区域协同的宏大叙事,到城乡融合的精细绣花,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以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内在要求,重塑着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盘大棋仍在布局落子之中,但其指向的,无疑是一个更加均衡、更加包容、也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未来。
这篇文章的特点:
- 紧扣主题: 始终围绕“协调发展”和“全国一盘棋”展开。
- 结构清晰: 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物质与精神四个维度进行剖析。
- 案例翔实: 引用了长三角、粤港澳、成渝、浙江“千万工程”等一线实践案例,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 语言生动: 运用了“单兵突进”到“集团作战”、“一条腿长”到“比翼齐飞”等比喻,增强了可读性。
- 立意高远: 结尾部分升华主题,指出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和长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