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何从交大西迁博物馆汲取奋进力量?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社会热点 正文

校馆弦歌丨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 感受青年奋进力量

在古都西安的梧桐道上,有一座静谧而厚重的建筑——交大西迁博物馆,它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一曲激昂了六十余载的“校馆弦歌”,走进这里,仿佛打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燃情岁月,让每一位到访的青年,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奋进力量。

弦歌不辍:一部听党指挥、为国奉献的创业史

博物馆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回到1955年那个充满抉择的年代,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和国防布局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主体从繁华的上海内迁至西安。

“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展柜里,那一纸泛黄的西迁专列车票;照片上,那一位位辞别江南水乡、义无反顾踏上西行列车的师生面孔;讲述中,老教授们“捐完积蓄买仪器,带着图书资料上火车”的感人细节……无不生动诠释了以彭康校长为代表的西迁先贤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

从黄浦江畔到黄土地,这跨越千里的迁徙,是一部“弦歌不辍”的壮丽诗篇,教授们在一片麦田中画出实验室的蓝图,学生们在工棚里坚持科研学习,正是这种“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支撑他们在一片荒芜中,用惊人的速度,建起了一所屹立西北的著名高等学府。

奋进之力:一段艰苦卓绝、玉汝于成的奋斗赞歌

博物馆的核心展陈,聚焦于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历程,简陋的宿舍、自制的教具、在临时搭建的草棚大礼堂里举办的开学典礼……条件之艰苦,超乎今人想象,西迁的交大人展现出的,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家。” 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以钟兆琳教授为例,妻子卧病在床,他依然只身先赴西安,在一片空地上主持修建起电机实验室,像他这样的西迁人还有很多,他们克服了水土不服、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

他们的奋进,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之强盛,正是这股力量,让交大在西部扎下了深根,开创了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新格局,为国家的工业建设,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青春回响:一场跨越时空、激励当代的精神对话

当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站在这座博物馆里,与那段历史隔空对话时,所感受到的绝非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召唤。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灵魂是听党指挥跟党走,精髓是艰苦奋斗,这与新时代对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要求一脉相承,当年的西迁青年,他们的“诗和远方”就是祖国的大西北;他们的“星辰大海”就是国家的科学事业与工业化蓝图。

这种精神启示我们:

  • 个人的理想唯有融入国家大局方能闪耀。 新时代的青年,身处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应将个人发展坐标设定于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与西迁前辈面临的困境相比,我们今天的奋斗拥有了更好的条件,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永不过时,面对科研“卡脖子”难题、基层治理的复杂挑战,依然需要那种“啃硬骨头”的闯劲和韧劲。
  • 奉献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 西迁前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选择,定义了人生的高度,当代青年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应涵养“小我融入大我”的胸怀和格局。

走出交大西迁博物馆,耳畔仿佛依然回响着那激昂的“弦歌”,它从历史中走来,由一代代西迁人传唱,这支奋进的歌谣正传递到我们手中,它激励着每一位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校准前进的方向,汲取磅礴的力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西迁故事”。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000518四环生物股票现在值得入手吗?未来走势会如何?
« 上一篇 2025-11-07
Google股票实时行情在哪看?最新价格和走势如何?
下一篇 » 2025-11-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最近发表

作者信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