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雷锋故里:“银发”志愿者情暖乡邻
新华社/本报记者(通讯员) XXX 报道
初冬的湖南长沙望城区,寒意渐浓,但在雷锋故居所在地——雷锋街道和周边社区,一股由“银发”志愿者们带来的暖流,正温暖着每一位乡邻的心田,他们退休不退志,发挥余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精神,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闲不住”的退休者,成了社区“大管家”
清晨,70岁的退休教师周明哲像往常一样,戴上“平安巡逻”的红袖章,开始在小区里转悠,查看消防设施、调解邻里纠纷、提醒电动车安全充电……这些琐碎的社区事务,成了他退休后的“新工作”。
“以前总觉得开完会、学完文件,精神领会了就行,但四中全会说,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们老百姓怎么转化?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啊!”周老师笑着说,“我们这些老同志,时间多、情况熟,大家信任我们,我们巡逻一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社区就多一分平安,这就是为‘社会治理’出力了。”
在望城区,像周老师这样的“银发”志愿者有上千名,他们依托社区党支部、老年协会等组织,成立了“老先锋”志愿服务队,下设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文明劝导、关爱帮扶等多个小分队。
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传递邻里温情
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在“银发”志愿者们的关爱帮扶行动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李奶奶,我们来看您啦!”每个周末,“爱心敲门”小组的志愿者们都会准时敲开独居老人李淑华的家门,送上一份自己种的蔬菜,帮忙打扫卫生,陪着聊聊天……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来说,却是莫大的慰藉。
志愿者带头人、65岁的彭阿姨说:“我们也是老人,更懂老人的心,远亲不如近邻,我们身体还硬朗,能帮一把是一把,四中全会不是说要‘守望相助’吗?我们这就是最实在的‘守望相助’,把邻里关系处好了,社区这个‘大家’就和谐了。”
雷锋精神新传承,“银发力量”赋能基层治理
望城是雷锋的故乡,雷锋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基因,这股“银发”志愿潮,为雷锋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社区“四点半课堂”,退休老教师义务辅导孩子作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党员用乡音土语向居民宣讲党的政策;在小区楼栋里,热心阿姨成了邻里矛盾的“润滑剂”……他们不再仅仅是“被照顾”的群体,而是转变为基层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
当地街道负责人表示:“‘银发’志愿者是我们基层治理的宝贵财富,他们经验丰富、德高望重,在群众中很有号召力,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鼓励和支持这种‘微治理’模式,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找到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最坚实的依托。”
夕阳无限好,情暖邻里间,在雷锋故里,这群“银发”志愿者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将四中全会的宏大叙事,书写在社区楼栋的方寸之间,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旋律,谱写成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和谐乐章,他们用满头华发,映照出初心不改的赤子情怀,温暖了乡邻,也筑牢了社会治理最深厚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