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忠魂归乡、关于家国情怀、关于七十余年漫长等待终得回响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志愿军烈士杨忠贵,以及他从未谋面却从未停止思念他的家人。
血洒异国:那场永别的出征
1951年,年轻的杨忠贵告别了四川南部的家乡,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尚未出生的孩子,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途,他或许曾对妻子许诺,等打完了仗,就回来好好过日子;他或许曾想象过,自己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会是什么模样。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1953年,在朝鲜半岛的江原道铁原地区,在一场名为“猪排山”的激烈战斗中,杨忠贵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长眠于异国的青山,再也无法兑现回家的诺言,他牺牲时,远在祖国的女儿杨德明,才刚刚一岁多。
他留给家人的,只有一张泛黄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和一个永远的遗憾。
漫漫寻亲路:七十余年的守望与等待
在家乡,杨忠贵的妻子独自抚养女儿长大,一生未再嫁,她将对丈夫的思念深埋心底,将对“团圆”的期盼,化作对女儿无尽的疼爱,女儿杨德明在“烈士后代”的光环与没有父亲的缺失中长大,她心中始终有一个空洞——那个名叫“父亲”的形象,永远停留在母亲的口述和那张证明书上。
“找到父亲”,成了这个家庭跨越三代人的执念,杨德明和她的后代们从未放弃寻找,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但受限于当年的信息闭塞和技术条件,寻找一位葬在异国他乡的烈士,如同大海捞针。
时间的流逝,并未冲淡这份亲情,杨德明的子女们,也就是杨忠贵的外孙、外孙女们,继承了母亲的遗愿(杨德明于2025年去世),他们知道,找到外公,不仅是完成母亲的夙愿,更是对家族历史的一种补全,是对那段为国捐躯的壮烈历史最直接的缅怀。
科技的桥梁:DNA技术让英魂“回家”
转机出现在国家和社会力量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国家持续组织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迎回、安葬与认亲工作,通过遗物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让无名烈士“有名”,让英雄与亲人“重逢”。
2025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的烈士遗骸DNA鉴定比对工作传来喜讯:首批成功比对了10位烈士的身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杨忠贵烈士,正是通过这项技术,与他在四川的亲人成功比对!
当工作人员将这一消息告知杨忠贵的后人时,全家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七十年的等待,三代人的守望,终于在那一刻,得到了回应。
隔空重逢:一场迟到太久的“相见”
2025年清明前夕,杨忠贵的外孙温先生和家人,代表全家,千里迢迢从四川赶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在庄严肃穆的陵园里,在刻有“杨忠贵”名字的英名墙下,一家人举行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们带来了家乡的泥土和特产,带来了女儿杨德明生前无尽的思念。
外孙温先生将一张母亲杨德明的照片,轻轻地摆放在英名墙前,哽咽着说: “外公,我们来看您了,妈妈一直想着您,我们终于找到您了……您和外公,终于在另一个世界相见了。”
这一刻,是跨越了七十余载的“隔空重逢”,父亲与女儿,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相见”,女儿通过照片,终于“见到”了从未谋面的父亲;父亲的名字,也终于等来了血脉亲人的触摸与呼唤。
山河已无恙,英魂请安息
杨忠贵烈士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的一个缩影,他们为了家国安宁,牺牲在了青春年华,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异国的土地,而他们的家人,则承载着漫长的思念与等待。
这场“跨越七十余载的相见”,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更是一个国家对自己英雄的深刻缅怀与崇高致敬,它告诉我们: 历史从未忘记,人民从未忘记。 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为祖国和人民牺牲的英雄,终将被找到,终将被铭记。
我们可以告慰杨忠贵烈士,以及所有长眠于异国的英灵:山河已无恙,盛世如您所愿,请安息,祖国接您回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