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直接投资港股(通过中美基金)
在2010年代初期,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的中美能源公司(现更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旗下的中美控股公司,以“中美控股公司”的名义,直接投资了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
这是巴菲特对中国市场最直接、最经典的两次投资:
中国石油 (PetroChina, 代码: 0857.HK)
- 投资时间: 2007年
- 投资背景: 当时,中国石油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但其股价在A股上市后一路暴跌,巴菲特在H股市场看到了其价值被严重低估。
- 投资逻辑:
- 垄断地位: 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拥有强大的国家背景和行业垄断地位,这是其最核心的“护城河”。
- 价值投资: 巴菲特认为其股价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是一次典型的价值发现。
- 能源需求: 看好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
- 投资结果:
- 经典案例: 这次投资是价值投资的教科书式案例,伯克希尔·哈撒韦在2007年以约每股1.1-1.6港元的价格买入,最高时持股超过13%。
- 完美获利了结: 在2007年A股达到历史性高点时,巴菲特分批卖出,获得了约7倍的巨额回报,获利超过40亿美元。
- 名言: 巴菲特后来在致股东的信中提到,他在油价接近高点时卖出,因为他无法预测油价未来的走势,这体现了他“不预测市场,只评估价值”的原则,他在2025年再次表示,当时卖出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比亚迪 (BYD, 代码: 1211.HK)
- 投资时间: 2008年
- 投资背景: 通过“中美控股公司”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比亚迪2.25亿股新股,总投资约2.3亿美元。
- 投资逻辑:
- 投资王传福: 巴菲特非常欣赏比亚迪创始人兼总裁王传福,认为他是一位兼具工程师的才华和企业家精神的杰出管理者。
- 护城河: 比亚迪在电池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这是其核心护城河,巴菲特将其视为“中国的GE”。
- 新能源赛道: 在2008年,巴菲特就极具前瞻性地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巨大潜力,而比亚迪是这一领域的早期领军者。
- 投资结果:
- 长期持有,回报惊人: 伯克希尔·哈撒韦一直持有比亚迪超过14年,期间经历了多次股价波动。
- 高点减持: 在2025年8月,巴菲特开始大幅减持比亚迪H股,到2025年8月,基本清仓,根据市场估算,这笔投资的回报率最高时超过30倍,是巴菲特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 投资哲学体现: 这次投资完美诠释了巴菲特“与伟大的公司和管理层为伍,长期持有”的理念,他买入并陪伴比亚迪成长,直到他认为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其价值,选择获利了结。
第二阶段:间接投资(通过苹果公司)
这是近年来巴菲特对中国市场最主要的敞口,但并非直接购买中国股票。
- 投资标的: 苹果公司
- 投资逻辑:
- 苹果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其供应链遍布全球,其中中国是其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 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大量苹果股票(是其最大的重仓股之一)。
- 对中国市场的敞口:
- 供应链: 苹果的iPhone、iPad、Apple Watch等产品主要由中国的代工厂(如富士康)和零部件供应商(如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生产,苹果的繁荣直接带动了中国相关制造业公司的发展。
- 消费市场: 中国是苹果全球第二大市场,拥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苹果在中国的收入增长直接反映了其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 通过投资苹果,巴菲特实际上间接投资了中国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一种更宏观、更侧重于对中国经济整体信心的投资方式。
总结与特点
- 数量少而精: 巴菲特在中国的直接投资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石油和比亚迪这两家公司上,他不喜欢分散投资,而是集中火力在他看好的对象上。
- 偏爱“护城河”: 无论是中国石油的垄断地位,还是比亚迪的技术壁垒,他都看重企业是否拥有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长期竞争优势。
- 看重优秀管理层: 对比亚迪的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创始人王传福个人能力和品格的认可。
- 长期持有,适时退出: 他不是短线交易者,买入后会耐心持有,等待价值实现,当他认为股价已经高估或基本面发生变化时,会果断卖出,如中国石油和比亚迪的案例。
- 从直接到间接: 巴菲特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有所演变,从早期直接挑选个股,到现在更多地通过投资像苹果这样的全球巨头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这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从“制造中心”到“市场和供应链核心”地位转变的认可。
巴菲特在中国的投资是价值投资理念的生动实践,他通过少数几次精准的“出手”,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案例。
